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公众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最直接的体现。”在国家疾控局今天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副司长李筱翠说。
我国地域广阔,有不少百姓居住在偏远地区,为了保证这些群众的疫苗可及性,“要求各地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置固定接种单位;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数民族地区,采取定点与入户巡回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流动(接种)服务。”李筱翠说。
李筱翠回答记者提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摄
重庆市的部分地区是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重庆市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畔介绍,该市用多项措施保证疫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在重庆,疫苗接种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为偏远地区、行动不便人群提供上门接种服务。此外,还在企业、养老院设立临时接种点,方便群众接种疫苗。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背景下,重庆市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接种智能提醒、电子签核知情同意书、接种信息双重验证等,实现预防接种全流程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
为了规范疫苗接种工作,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3年修订印发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流程、全方位、全环节强化预防接种的规范化管理。国家疾控局指导地方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时开展漏种补种工作,提高和巩固疫苗接种率。鼓励各地创新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预防接种需求。
此外,针对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接种难、评估难的问题,重庆市联合四川省共同制定了《川渝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加强接种人员的培训指导,确保预防接种评估处置专业、规范。
近三年,重庆市已经为7000余名特殊健康状态儿童开展了预防接种安全评估,为其中40%的儿童提供了预防接种服务,有效保障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群体的预防接种权利。
我国长期坚持预防接种的战略性和公益性,1950年,我国在全国普种牛痘苗预防天花,随后陆续开展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等疫苗接种。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最初是“四苗防六病”;2000年,实施免疫规划,扩展到“五苗防七病”;2007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增加到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
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宣传主题是“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多年来,我国坚持实行免疫规划制度,我国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维持在90%以上,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成功根除了天花,比全球提前近20年实现了无天花病例;已连续30年没有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近20年,我国无本土报告的白喉病例;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策略,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降幅超90%,保护数千万儿童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持续维持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甲肝、乙脑、流脑等疾病报告发病率也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这些都充分展现了预防接种在建立公众健康防线,筑牢免疫屏障,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促进健康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