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肠镜做多了会不会被“麻傻”
发稿时间:2025-03-19 14:53:00 来源: 北京日报
王赛楠
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在人们印象中,麻醉医生常常出现在手术室中,其实他们在无痛胃肠镜、分娩镇痛、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目前我国消化道肿瘤呈高发态势,无痛胃肠镜给许多害怕疼痛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早期筛查的选择。那么,无痛胃肠镜检查适合哪些人群?关于“无痛做得多会不会变傻”的担忧又是否有必要呢?
4类患者适合无痛检查
无痛胃肠镜麻醉技术在医学上称作“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指通过应用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及相关技术等,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检查、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患者在检查中会短暂“睡眠”,即处在镇静/麻醉状态中,无痛或少痛地完成检查和操作。
与全程清醒且需要患者配合的普通胃肠镜检查相比,无痛胃肠镜检查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同时也为内镜医师创造了更良好的操作环境。但麻醉本身具有风险,有些并发症可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
临床上,无痛胃肠镜检查主要适用4类人群:对消化内镜诊疗心存顾虑或恐惧感、高度敏感而不能自控的患者;需接受精细、复杂、长时间操作(如息肉切除、活检)的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如没有合并症);合并循环与呼吸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但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为了减少患者检查应激反应,可由门诊的麻醉医生评估后在密切监测下进行检查。
此外,无痛胃肠镜比普通胃肠镜贵几百块至上千块不等,这个不同主要与用药种类、剂量和麻醉时间有关,一般收费项目包括静脉全麻费、监护费及麻醉药费。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综合考虑。
以下几种情形不能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有常规内镜操作禁忌证或拒绝镇静/麻醉;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患有未得到适当控制且可能威胁生命的循环与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及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发作期、活动性大咯血等;有肝功能障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严重贫血、胃肠道梗阻伴有胃内容物潴留等;无陪同者或监护人;有镇静/麻醉药物过敏及其他严重麻醉风险。
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一定要告知麻醉医生自己的病史、手术史、过敏的药物和食物、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这有助于麻醉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这种检查。
部分长期用药者检查前需调药
一些患者在无痛胃肠镜检查前,需对正在使用的药物进行必要调整。比如,服用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类药物者,通常需根据消化科医生的建议在术前一周停药;高血压患者可在检查当日早晨喝一小口水,照常服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一般需在检查当日停药。由于用药种类不同(如降压药种类不同也存在差异),长期用药者在检查前,还需详细咨询医生并遵医嘱调整药物服用方法。
检查前的饮食也有要求。患者应在检查前6-8小时禁食,保持空腹;检查前4个小时,禁喝任何饮料和水。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牛奶、配方奶粉等乳制品在胃内排空时间与固体食物相当,建议麻醉前至少禁食6小时。有胃排空延缓问题的患者,禁食禁饮的时间会更长。检查前不要吸烟、饮酒,推荐戒烟、戒酒4周以上,患者的安全将多一层保障。根据个体情况不同,医生会在检查前告知患者肠道准备和禁食禁饮的注意事项及具体时间安排,务必要严格遵守。
在正式检查前,患者要摘下活动义齿,如果有牙齿松动尤其是门齿松动的现象,最好先到口腔科处理,避免检查中牙齿脱落,出现堵塞气道的风险。检查当天,建议患者穿宽松衣裤,不佩戴隐形眼镜、化妆、涂指甲油,以免影响生命体征的监测。同时,患者需有家属陪同,以便麻醉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与家属沟通。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镇静/麻醉药物起效快、代谢快,可使患者快速入睡、无记忆、自然苏醒。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在检查结束后10-30分钟即可清醒,常见不适为头晕、乏力,通常1-2小时缓解。患者能独立行走、正常对话方可离院,离院前消化内镜医生和麻醉科医生会共同予以评估。需要提醒的是,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后12小时内不得开车、骑车、从事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并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跌倒、摔伤。
规范手术麻醉不会影响智商
在一些有年龄、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中,胃肠镜检查的频率相对健康人群较高,甚至需要一年一次,如果选择“无痛”,难免担心麻醉次数多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下面针对门诊中患者普遍关注的3个问题,来分别解答。
1.无痛检查的风险更大?
单纯从是否使用镇静/麻醉药物的角度看,用药必定增加麻醉相关风险。然而,凡事要整体权衡利弊。比如,有的患者咽喉部特别敏感,一插胃镜就无法正常呼吸、脸憋得通红,更适合“无痛”;冠心病患者在镇静/麻醉的作用下,其心率和血压更平稳,检查过程反而更安全。因此,能不能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还需由麻醉医生评估。患者在检查前如实告知病史,严格遵循禁食、禁饮等要求,均有助于降低麻醉风险。
2.多次麻醉会变傻?
对于“多次麻醉是否会变傻”的担忧,目前尚无明确证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指出:单次规范麻醉对成人和儿童均无明确长期脑损伤证据。临床使用的麻醉药物体内代谢较快,剂量严格根据体重、健康状况调整,且无痛胃肠镜检查频率远未达到可能引发长期风险的阈值。有些患者麻醉后感觉反应变慢、“断片儿了”的情况,大多都能在几天内恢复。不过,老年人或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等特殊人群是神经认知恢复延迟的相对高危人群,需在麻醉前充分评估风险。患者在检查前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精神状态和睡眠,不过分担忧,遵医嘱,有利于麻醉后快速恢复。
3.检查途中可能苏醒吗?
在规范的麻醉管理下,大多数患者检查中可以进入深度镇静或全身麻醉的状态,舒服地“睡一觉”,中途苏醒的概率很低。对麻醉药物不敏感、药物代谢速度较快,以及复杂病例操作难度大、时间长,可能增加患者中途苏醒的风险。但也不必担心,医生会对患者的麻醉状态进行全程监测并及时处置。因检查需要或为减少危重患者麻醉风险时,麻醉医生可能会主动降低麻醉深度,但通常患者不会感到疼痛,完全清醒后也不会留下痛苦的记忆。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