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不要慌……
发稿时间:2025-03-05 14:34:00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有些荨麻疹患者病情总是反反复复,四肢、脸上不定时出现一块块风团疙瘩,发作时瘙痒难忍,身心都饱受折磨。正确认识慢性荨麻疹,合理用药,有助于更好控制慢性荨麻疹发作。
什么是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起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常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多伴有瘙痒,在风团出现前,患者局部皮肤可发痒或有麻刺感,然后迅速出现皮疹。部分患者在风团出现数小时或1~2日内出现全身症状,如食欲缺乏、头痛、发热。风团多为扁平发红或苍白的水肿性斑,边缘红晕。风团可在24小时内消失,但可以反复出现,病程超过6周则属于慢性荨麻疹。
不同患者慢性荨麻疹的病情严重程度可能不同。一般情况下,该病预后良好,但如果累及呼吸道或消化道,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呕吐、腹痛、腹泻等。
抗组胺药是基础治疗药物
目前,慢性荨麻疹没有根治方法,但可通过对症用药、规范治疗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抗组胺药就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础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赛庚啶等,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性强,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故不推荐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半衰期短,每日需服用2~3次。
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因中枢抑制发生率低,故又称非镇静抗组胺药,是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药物。这类药物半衰期长,大部分药物每日只需服用1次。
第三代抗组胺药?包括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比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抗过敏和抗炎效能更强,几乎无中枢抑制作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这类药物半衰期长,每日服用1次即可。
抗组胺药一般毒性低、排泄快、蓄积少,进食不影响抗组胺药的吸收,故餐前、餐后均可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组胺药不能与酒精及镇静药物(如安眠药)同时服用,会增强镇静作用。由于第一、二代抗组胺药可引起嗜睡,患者在服用后应避免驾驶车辆、操纵精密仪器以及进行高空作业、机械作业等,且荨麻疹好发于夜间,因此建议晚上睡前服用。抗组胺药没有依赖性,不会成瘾,患者应遵医嘱按疗程服用,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另外,抗组胺药可抑制过敏原性物质的皮试反应,因此在皮试前应停止使用所有抗组胺药,以免影响皮试效果。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较困难,疗程长。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有助于预后。
在疾病治疗的第一阶段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以常规剂量单药治疗。如果经第一阶段治疗1~2周后症状未控制,则进入第二阶段治疗,可增加抗组胺药剂量或更换抗组胺药种类,也可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抗组胺药。治疗期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单药治疗有效后可逐渐减少用药剂量,以有效控制风团出现为标准,并以最低剂量维持治疗。多药联合使用作为治疗方案时,应待症状完全控制后逐渐减少用药剂量或品种,通常疗程为3~6个月,必要时可以延长。